转载请注明出处 ---- 网址: xtliang.com; 作者:梁先庭; 发布时间:2025-06-25 07:44
不要挑战人性:本能不可消除,文明可以塑造
作者:梁先庭
导语
人性,是人类是千百万年来进化的遗产,也受后天文化环境的深刻影响。它不是单一的善,也非纯粹的恶,而是本能与文明之间的复合体。本文尝试厘清人性的基本机制、可调结构,以及我们在现实社会中应持有的态度与边界。
一、人性的底层机制:本能与文化的双重结构
人既非生来纯良,亦非注定邪恶,而是进化赋予的动物本能与文化习得的社会属性交织的存在体。换言之,人性既有本能性,也有社会性,且呈现出明显的层级结构。
1. 初级人性---- 动物性本能
这是人性中最原始的一层,与动物世界基本共通,几乎每个人都具备,包括:
生存本能: 趋利避害,追求安全与舒适。
情感本能: 渴望归属,惧怕孤独,会依恋,也会抛弃。
情绪反应: 恐惧促使逃离,愤怒驱动防卫。
社交冲动: 倾向群体,争夺地位,寻求影响他人。
欲望驱动: 对物质、性、权力、表达的渴求。
本能弱点: 贪婪、恐惧、轻信、冲动——这些几乎都刻在基因深处。
这部分人性,常在危机、诱惑、情绪高张等情境下暴露无遗。
2. 高级人性---- 文化熏陶的产物
当人类开始以语言、制度、教育、艺术等形式自我塑造后,高级人性逐渐浮现。它包括:
复杂情绪: 感恩、羞耻、内疚、报恩、忍耐、坚持……
自我意识: 理解“我是谁”,并在意“别人怎么看我”。
道德追求: 对善恶有判断,愿意约束自身并参与规范的建设。
意义建构: 不仅“活着”,还思考“为什么活着”。
这些特质虽非进化本能,却可以逐步内化为人格的一部分,成为人与人区别的核心。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极端环境中,初级人性也可能被放大到病态程度,贪婪变成掠夺,占有欲演化为残酷。这些是初级人性的畸变与泛滥。
二、别挑战人性:四条现实运作法则
理解人性,是洞察社会规律、制度设计与人际行为的钥匙。
法则一: 初级人性无法消除,但可以管控
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初级人性人人皆有。初级人性个体差异很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牢记这一条。任何反人性的做法存在极大的隐患。动物性(初级人性)虽然无法根除,生来无差别式的存在,但如果通过如下三种方式加以制约,个体的表现会产生极大的差异。这三种方式包括:
条件反射式制约: 如狗咬人,若在行为发生后立即给予强烈惩罚,它会对“咬人=疼痛”形成本能性的回避反应。
文化与道德引导: 如性本能,是最基础而强烈的驱动力之一。若无伦理规范与情感教育的滋养,容易走向滥用、操控甚至犯罪。文明的意义之一,便在于教人有节制地面对本能冲动。
制度化约束: 如对贪婪与暴力的治理,不依赖于人自觉的善,而依赖于规则下的惩罚与防范机制,使人出于利害考量而自我收敛。
本能如洪水,不设堤坝,便泛滥成灾。管控不是压抑,而是引流,使之服务于社会秩序与人的成长。
法则二:多数情况下,高级人性让位于初级人性
人在做决策时,先权衡利弊,其次是人性体现。当情欲、愤怒、饥饿、恐惧来临时,理智往往让位于生理反应。这就是为什么“临事看人心”。人在平静时能克制,在危急时才显原形。初级人性在压力之下会跃然表面。当然,也有例外。有人把信仰置于生命之上,也有人能在绝境中坚守道义。只是,这不是普遍现象,而是罕见的修炼结果。
法则三:高级人性需要环境滋养
人性之初,差距并不大,但不同环境造成个性的极大差异。比如:贫穷通常激发自保,丰裕带来从容。温暖的家庭能孕育共情,缺乏爱的成长环境则易造就冷漠。教育可能激发理性,也可能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读书明理。但古人也认为:“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高级人性的多寡的确与知识的丰度相关,但是后者并不一定与善的高级人性正相关。
法则四:高级人性可以被唤醒
人虽非生而为圣,但人性中的光亮可以被点燃。通过文化、制度、教育等多重熏陶,善的倾向可以强化,恶的冲动可以弱化。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唤醒了群众的自觉性。普世价值观强调人权、自由与尊严,激发个体的普遍认同。中华文化讲仁义礼智信,提供了润泽心灵的伦理滋养。在高级人性中越难以形成的禀性也越难以被唤醒。
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唤醒人性中善的部分。
三、文明之道:制度是笼,文化是光
请记住:不要挑战人性。不要用道德理想挑战人类根深蒂固的动物性。不要指望每个人都靠良知约束自己。你可以不失望,但要不天真。制度,是驯服本能的“笼子”;文化,是感化心灵的“光源”。动物性不可根除,但可以规范;高尚的人性虽然稀有,却可以造就。文明的进程,就是驯服本能、放大善意、结构共识的过程。
“性相近,习相远。”
愿我们,不因幻觉而浪漫人性,也不因偏见而放弃人性。愿我们,在理解人性的真实中,更有力量地选择文明。
USERID:liangzi0 | PUBLISH TIME:2025-06-25 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