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梁先庭个人网站

logo 一个让数据为您服务的的网站!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梁先庭.第二章 第一节 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作者:liangzi0 | 发布时间:2025-10-13 15:01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网址: xtliang.com

上一章研究了群体的精神结构,了解了它的感情、思维和推理方式。本章则讨论群体的意见与信念是如何形成的。 在信念的形成中,存在着两种影响因素:间接因素与直接因素。

间接因素,是指那些能使群体接受某些信念、却难以再接受别的信念的因素,是某种行为的准备要素; 直接因素,则是观念被唤起并采取一定形式、引发群体行动的因素,是行为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中,这两种因素几乎总是相继出现:间接因素长期潜伏、积累力量;直接因素突然点燃,使群众的心理能量爆发出来。

间接因素具有普遍性,它们是群体一切意见与信念的基础。包括:种族、传统、时间、政治与社会制度、教育。

一. 种族

种族的因素,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其他。

一个民族的信念、情感与思维方式,都是由其种族性格所决定的。种族的力量具有这样的特征:它的任何一个要素从一个民族转移到另一个民族时,总会在接受的过程中发生深刻的变化,原有的精神内核往往丧失。

因此,即使文明的形式相似,不同国家的群体也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信念与行为。种族决定了民族所能理解与所能信仰的范围。

二. 传统

传统代表着过去的观念、欲望与感情,它是种族长期综合作用的产物。民族是历史形成的有机体,只能通过缓慢的遗传与积累发生变化。

一个民族不能随意选择自己的制度,就像不能选择自己的眼睛或头发颜色。制度与政府都是种族的产物,它们并非某个时代的创造者,而是被时代所创造。

各种制度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是否适合。某一制度在特定民族中有效,在另一民族中可能是灾难。

民族无法真正改变自己的制度。以暴力革命为代价,也许能改掉制度的名称,却无法改变其本质。决定民族命运的不是政府,而是民族的性格。

因此,花费大量精力去炮制各种“完美宪法”是徒劳的。宪法的完善来自时间与必要性,而不是理论与思辨。真正稳固的制度,是在漫长的实践中一点一滴自然形成的。

具体而言:制度的修订应以便利与适用为主,而非追求逻辑对称;不应因为“不一致”而急于消除不一致;除非感到真正不满,否则不必轻易变革。

脱离传统,文明无法存在。人类的任务,一方面是建立某种传统;另一方面,又必须在必要时摧毁那些陈旧的传统。 建立新的传统很难,破坏旧的传统更难,因为群体天生具有保守精神。

三. 时间

“没有哪种统治形式可以一夜之间建立起来。”政治与社会制度的形成,都需要漫长的岁月积累。种族特性与传统观念都是时间的产物,变化缓慢却从不停止。时间是最深远的创造者,它不声不响地塑造着信念、制度与习俗。

四. 政治与社会制度

人们常以为,制度能改正社会弊端,国家的进步来自制度的改革;社会变革可以通过命令和法典实现——勒庞认为,这是一种幻觉。制度只是观念、情感与习俗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法典的修改无法改变人心。真正的变革只能来自民族性格与传统的缓慢演化。

因此:除非能真正消除不满,不应轻易革新;除必要的条款外,不应制定更广泛的规定;法律与制度应审慎调整,而非粗暴改造。

各民族都受自身性格支配。凡与其性格不合的制度,不过是借来的外套,迟早会被撕裂。

五. 教育

教育是形成群体信念的重要间接因素之一,但其作用往往被误解。人们普遍相信教育能够改造社会、提升民族,然而勒庞指出:教育既可能成为民族力量的根源,也可能成为民族衰败的起点。关键在于教育的性质。

他区分了两种教育形式:

(1)不切实际的教育 —— 唯书本与文字的教育

这是现代社会普遍推崇的教育方式。它重视记忆、考试与文凭,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经验、实践与性格的培养。

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有很好的重复模仿能力,但习惯于背书与服从,常常贬低自我,使之变得无能。这些人虽受过教育,却缺乏判断力,容易被口号与抽象观念所煽动。

在社会底层,这样的教育使人强烈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受过这种教育的工人不愿再做工人,受过这种教育的农民不愿再做农民,于是形成了一支充满怨恨与幻想的潜在叛乱大军。在社会上层,它培养出一批轻浮的资产阶级——既多疑又轻信,对国家要么盲目信任,要么极端敌视。

这些用一成不变的教材,拷贝式的培养出来的大批拥有文凭的人,缺乏真正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因而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只有靠考取国家公职之类的职位谋生,而国家只能录用其中一小部分,而其余的人因得不到国家的荫护则心生怨恨,成了国家的敌人。

在心理层面上,这种教育制造了最容易受暗示的群体人格,为群体的轻信、冲动与盲从奠定了基础。这种教育削弱了民族的意志力,也放大了群体的可操控性。它让人丧失怀疑与自省能力,成为最理想的“被暗示者”。

(2)切合实际的教育 —— 经验与生活的教育

与之相对的,是以实践与经验为基础的教育。它注重性格、责任、纪律与判断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堆积。这种教育通过生活、劳动、家庭与传统,使人逐渐理解社会规律,培养出坚实的理性与道德力量。它培养的不是空谈者,而是行动者;不是模仿者,而是创造者。这种教育符合民族性格的节奏,能够稳固社会秩序,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 评论

暂无评论,欢迎抢沙发!

登录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