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面谈到“人生如灯”“人生如一堆燃烧的灰”,都是在强调一个核心观点:人生本质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化学反应过程,尤其是氧气与血红蛋白之间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动物的生理结构非常奇妙。以人类这样的恒温动物为例,不论外界环境多么炎热或寒冷,只要身体健康、心脏功能正常,泵出的血液就能维持在恒定的体温水平。据一则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报道,在珍宝岛对峙期间,我国士兵曾在零下四十多度的环境中彻夜坚守,竟无人冻伤。这是什么原因?我以为,关键在于他们拥有良好的血液循环系统——血管通畅,尤其是毛细血管未受阻滞。由于心脏输送的血液维持在37~38°C,即使外部环境严寒,血液循环良好也足以保障组织温度,从而避免冻伤。 血液循环顺畅,意味着氧气可以被输送至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所有器官都能按时完成氧化还原反应,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细胞中的“垃圾”也能被充分“燃烧”,身体自然保持健康无虞。 现代意义上的锻炼——如跑步、跳跃、打球、游泳等——无疑可以提升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它们通过加快呼吸频率、加大氧气摄入量,促进了大器官的血液循环,从而加速了体内的“燃烧”过程,有助于清理体内废物。 然而,我认为这些高强度运动虽然对心肺系统及大血管循环极有益,却对毛细血管微循环的改善效果可能相对有限。因为此类锻炼往往令呼吸变得急促有力,而毛细血管的通畅更依赖于缓慢、深长、细腻的节奏。 中医养生传统中提出的太极拳、打坐、站桩等低强度锻炼方式,则更注重呼吸的节奏与身体的内在感应。通过悠长、细匀的腹式呼吸,人体胸腔、腹腔、脑腔之间会形成一定的正负压差,这种压力变化可以帮助原本血流缓慢甚至阻滞的毛细血管重新获得血液灌注,进而带来氧气,激活局部的氧化还原反应,重新启动“燃烧”过程。 这也正是为何站桩一段时间之后,许多人会感受到身体微循环的明显改善——这是从最细微之处激活身体潜能的一种方式。由此引发的生理变化,虽难以立刻察觉,却常常悄然改善慢性病症与亚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