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养生论之一:生命如灯》里,我把人比如一盏油灯。人的一丝丝呼吸,仿佛灯芯微微颤动。而我又觉得,一个人的一生,更像是儿时在农村烧的一堆灰。 以往的乡村,烧灰是一种常见的积肥方式。选个地,底部铺上大量干燥易燃的柴草,然后把屋前屋后的垃圾——不论干的湿的,一股脑儿堆上去。点着底下的火,整堆灰就慢悠悠地燃烧起来,一般能烧上几天,长的竟可达半月之久。 起初,我们总是失败,火燃不过一夜就熄了。后来,大人们教我们:要在底下铺足“骨料”——也就是大量粗大的木柴。而且,这些木柴不能死板堆压,要留空隙,像搭骨架一样构建起一个通透的空间。 由于有很多湿糊糊的垃圾,这堆灰的火苗很小,不会很快燃烧干净。但是,只要底下的骨料充足、摆放得当,这团火就能持续地燃烧,慢慢把整堆垃圾一点点烘干、点燃,最终烧得干净彻底。 有一点极其重要:在燃烧过程中,千万别乱翻动。一旦翻动,容易燃烧的部分很快烧完了,不易燃烧的湿垃圾则更容易板结在一起,形成“死角”,反而烧不透、烧不净。 这个乡野场景,竟给了我极大的生命启示。 年轻时,要储备足够的“骨料”。要锻炼身体、磨炼意志、积蓄知识、积累财富。只有准备好足够的“骨料”,生命这团火才能持续燃烧,才有可能把种种杂质、困顿、苦难彻底烧完化为灰烬。 生命的燃烧也需要节奏与耐心,不宜频繁“翻动”。频繁折腾,会导致燃烧失衡——部分功能过快耗尽,而另外部分功能得不到使用的机会。 所以,人该怎么燃烧自己?不是一味追求猛烈的火焰,而是要在年轻时默默备料、打好根基;中年后沉稳燃烧、化杂为净;老年时安静潇洒,回归自然。 人生如烧灰,骨料足备,缓火持久,燃得通透,燃得干净,终归自然。